a tall building lit up at night

微软亚洲研究院

穿梭于不同文化,她们一路追寻心之所向

已发布 | 更新

在世界的广阔画卷中,不同地域的文化如同细腻的画笔,于无声处勾勒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独特风格。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许多女性研究员于各自的成长旅程中亲身领略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她们怀揣着对广阔天地的热忱向往,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汲取了丰富的见识与新知,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向。

如今,她们活跃于微软亚洲研究院不同地区的实验室,沉浸于多元文化所营造的自由、包容的研究氛围之中,收获着成长,书写着不凡。过往的经历以及与当下仍在体验的多样文化,不仅塑造了她们的今天,更为她们铺就了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

在“旅途”中看世界

她们的跨文化之旅始于学生时代,有的跨越城市,有的远渡重洋。在成长的旅途中,她们看到了世界的广阔,也体会到了文化的多样性。

ticket

张丽:我成长于安徽省舒城县,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相传这里是汉末名将周瑜的故乡。大三暑假我第一次来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并获得了联合培养博士的机会。这条道路既让我拥有了国际视野,还能让我兼顾“常回家看看”,也让我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结缘,并在博士毕业后成为了北京实验室的一员。

尽管北京实验室所在的海淀区,常被大家调侃“没有好玩好吃的”,但我在这里感受到了国际化自由创新与本地务实精神的完美融合。正是这样的环境为技术的创新突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斎藤菜美子:我是在日本群马县的乡村长大的,在那里度过了亲近大自然的童年时光。中学时期,我来到了繁华的东京。有趣的是,我的中学是一所女子学校,而后来进入早稻田大学主修机械工程时,却处在一个女生极少的环境中。如今,我的工作动力之一,便是希望通过我的研究和经历,激励更多年轻女性勇敢踏入机器人领域以及计算机科学领域,发现这个领域的无限可能,也为自己创造更多机会。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做手工,在电视上看到的机器人比赛让我对机器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大学时,我加入了机器人竞赛团队,沉浸于设计 CAD 模型、加工制作零件、组装机器人、制作电路并编程控制它们……这些经历都加深了我对机器人的热爱。

这期间,我在日本和国际的学术界及产业界有过一些求学和实践的经历,包括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我从中感到了文化的差异——东方文化更注重和谐,人们常常会顾及他人感受;西方文化则鼓励直接沟通和讨论。工作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东京更强调守时、有条理及周密计划,在爱丁堡,工作安排则会更为灵活。

经历过不同文化后,我意识到“差异”不是问题,而是需要被理解的存在。我们应该在沟通中学会欣赏不同的观点,避免偏见。

李嘉敏:我的成长关键词是“迁徙”:生在阿克苏,两岁时随家人来到上海,之后在香港攻读本科和博士,期间还在北京一家企业实习了一年多,并且以访问学生的身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度过了九个月。完成学业后,我来到了现在工作的地方——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温哥华实验室。

在不同的地方生活,是了解自我的绝佳途径。在一次次的搬迁中,我感受到了不同地方对我的塑造,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与内心渴望。其实,搬家不仅是身体上的劳累,更是对心理的挑战,每次都像是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但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应对:不要想太多,把它当作生活中普通的一天。

骆煦芳:我出生于湖南长沙,青少年时代在这座充满活力和烟火气的城市度过。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我前往北京求学,一路完成了本科和博士学业。读博期间,我有幸加入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同时开启了在研究院的实习之旅。毕业后,我选择继续留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并来到了上海实验室,加入了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组。

li zhang
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张丽

直面挑战,用科研去开拓理想中的未来

她们对计算机科学的未来有着各自不同的理想,但最终,这些理想都汇聚成了同一个目标——为人类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ticket

骆煦芳:我的研究方向之一,是构建强大的多模态模型以及通用解决方案,致力于攻克多个医疗健康领域的难题。这种跨学科研究显然会面临不同学科间信息壁垒的挑战。例如,当与医生或生物学专家交流时,我们首先得理解他们所面临的难题,进而判断机器学习算法和模型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之后,我们可能还需要向他们解释机器学习究竟带来了哪些改变。

这一过程让我意识到,人工智能的价值不能仅追求在各类 benchmark 中获得更好的分数,更在于它能否真正理解并解决具体问题,造福人类。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推动机器学习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长足发展,为提升人类医疗水平带来更多改善。

李嘉敏:我现在的研究方向需要与架构和硬件设计师紧密合作,这比我读博时的研究领域要更加底层。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践经验促使我加深了对硬件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通过实践触摸到了技术的脉搏,收获了远超书本的深刻洞见。

如今,我得以俯瞰整个系统的全貌,洞察各个组件如何在复杂的系统架构中协同工作。这种全方位的视角,让我对人工智能系统的运作有了更本质的理解。能够参与下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研发,我深感荣幸与兴奋。因为,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飞跃,更是为人工智能的未来添砖加瓦,让智能的力量更好地造福人类。

张丽:尽管当前诸多研究成果已显著提升了大模型的推理能力,但距离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仍有一段距离。我期待和团队一起持续挖掘大模型“智商”与推理能力的潜力,探索这块“智力天花板”究竟能被抬升至何种高度。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推动人工智能的真正发展,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福祉。

斎藤菜美子:如今,人工智能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我相信具身智能(Embodied AI)将是下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它将赋予人工智能强大的物理交互能力,使其能够以更自然、有意义的方式与人类互动。这一方面的技术突破将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并将极大地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xufang luo
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骆煦芳

在多元文化滋养下,追寻科研星辰

她们在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中,自由探索科研的无垠天地,奔赴心之所向,追寻科学之光。

ticket

李嘉敏:我的研究之旅始于香港,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快节奏城市,研究氛围也是如此。而在北美,我感受到的则是另一种风格,这里氛围相对轻松,但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减。被来自全球顶尖计算机人才的突破性成果所环绕,难免会感到一些压力,但这也成为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温哥华是我目前生活过的文化最为多元的城市,这里的人们思想开放,包容性强。在温哥华实验室,同事们也拥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起初,我觉得这种多样性给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为大家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可能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反而有助于我完善自身认知,并且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相信,研究在本质上是一项中立的事业。在探讨研究内容时,个人背景、文化差异等因素都会退居幕后。真正重要的是想法本身——论点的说服力、推理的清晰性以及见解的深度。尽管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但我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推动研究的进展。

骆煦芳:来到上海实验室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里浓厚的多元化氛围。仅在我所在的研究组,就汇聚了来自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理论研究、强化学习等多个方向的研究员。

与不同背景的同事们合作,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系统方向的同事会与我分享模型优化的最新进展,让我对技术细节有更深入的理解;无线方向的同事们的酷炫 demo 激发了我对新技术的无限遐想;甚至还有 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的同事与我探讨计算机领域之外的前沿科学话题。多元化的团队构成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我觉得这对创新非常有帮助。

斎藤菜美子:去年8月,当我看到微软亚洲研究院(东京)发布的招聘信息时,我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思考是否继续留在英国。经过深思熟虑,权衡了不同选择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意义后,我笃定地认为,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是一个更加完美的机遇。

我非常向往参与新实验的建立,尤其是投身于具身智能项目。我的研究专注于机器人控制与机器学习,目标是让机器人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互动来感知环境并规划行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理念与我的目标高度契合,这让我坚信,在这里,我可以将我的热情与专业完美融合,实现自己的价值。

初到东京实验室,我便被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文化氛围所吸引。它强调协作与沟通,大家经常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研究方向、方法和策略。这种开放的氛围与日本研究文化中对和谐与组织性的重视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平衡性”——既能促进团队合作,又能充分尊重不同的观点。

张丽:在博士研究的后期,我逐渐萌生了转向人工智能领域的想法,但当时我在这方面的相关经验欠缺。收到的工作 offer 中,唯有微软亚洲研究院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对研究方向设限。在研究院,除了可以开展前沿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它为研究员们提供了一个高度自由的探索空间,让我能够追随内心真正热爱的方向。

此外,微软亚洲研究院始终鼓励研究员们大胆冒险、勇于探索,甚至包容失败。今年1月,我们团队的 rStar-Math 工作在大模型的数学推理能力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研究初期,我们面临诸多限制和挑战,不同研究组的同事们纷纷伸出援手,齐心协力将实验推进了下去。这种开放、互助的研究氛围,让每一个好想法都有机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斎藤菜美子
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斎藤菜美子

工作之余,绽放“她”精彩

她们才华横溢,却也不失“烟火气”,忙碌科研之余,也有着自己的专属小爱好,也经历着成长中的小烦恼。她们用自己的经历,为更多科研女性送上一份美好的箴言。

ticket

斎藤菜美子:我总是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在意大利实习期间,我加入了当地的一支足球队;在爱丁堡,我参加了艺术俱乐部、舞蹈社团,还尝试了射箭和攀岩。我甚至还参与过街头演唱。目前,我是公司瑜伽俱乐部的成员。

这些经历让我的生活充实、丰富,也让我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朋友。有时,爱好也会为工作带来灵感,比如,因为热爱烹饪,我曾参与了一个让机器人学会盛汤和做炒鸡蛋的项目。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都认为重要的是为兴趣迈出第一步。不要纠结于理由,勇敢先迈出第一步,你就可能会遇到很棒的伙伴,也会在这段旅程中收获满满!

张丽:在科研的忙碌之外,我更喜欢“切换 context”,用完全不同的方式给自己充电。健身是我一直坚持的习惯,它既能让我保持健康,也可以让我在专注动作的过程中放空大脑,我很喜欢这种短暂的放松感。同时,我也喜欢看剧和阅读,它们让我沉浸在不同的故事中,体验多样的人生。这种“换个视角看世界”的方式,不仅让我得以放松,更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正如我欣赏的李孝利,她洒脱的人生观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快乐不止于追求结果,而在于发现自己想要什么,并享受这个过程。热爱生活、热爱自己,才是最值得修炼的能力。

李嘉敏:阅读是我多年来始终如一的爱好。我尤其钟爱哲学和历史,它们总能在我的思绪变得模糊时,帮助我感知世界。世界已历经数千年,我所走的道路其实早已被无数人踏过,而阅读为我提供了一种进入他人思想世界的方式,提醒我在这段旅程中并不孤单。

我也深感幸运,生活在一个女性意识崛起并被清晰表达的时代。我相信,女性拥有无限的潜力和能力,在任何领域都能脱颖而出,而我们正在亲眼见证这一切成为现实。

骆煦芳:“50岁阿姨自驾游”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它鼓励我去追寻自己内心的所想所愿。旅行一直是我最大的爱好,今后,也许我会给自己更多“走出去”的理由。

人生不应该是一条单调的“赛道”,而是无数不同风景拼凑的画卷。我们无需时刻执着于同他人比较,取悦自己才是永远重要的事。

继续阅读

查看所有博客文章